2023年5月20日,在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前夕,一群视障人士在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的一间电影放映厅里,被一部喜剧电影里的有趣情节逗得前俯后仰。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电影讲述人正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形容着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帮这群看不见的朋友“看”电影。
2023年05月13日上午,值此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心目影院在幸福蓝海国际影城(北京瀛海环宇坊店)由拜耳志愿者协会宋怡晨、程珺为盲人朋友讲述电影《长空之王》,志愿者与盲人朋友在这平等的地方,共同观看了这部精彩又热血的影片。
2023年05月13日上午,值此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心目影院在幸福蓝海国际影城(北京瀛海环宇坊店)由拜耳志愿者协会宋怡晨、程珺为盲人朋友讲述电影《长空之王》。活动当天,北京十二中高二年级与初二年级部分学生志愿者与家长也来到了“心目影院”参与助盲志愿服务。
2023年04月08日上午,北京市鼎石学校志愿服务队在无障碍书店“善缘书舍”的大力支持下,由学生电影讲述志愿者何悠然、滑雪奥、范梓萱、刘一伊、张艺铭、陈嘉旭为盲人朋友带来了经典影片《你好,李焕英》的精彩电影讲述。
半座宁静的寺院, 几间简陋的庙堂。 五六个常人眼中的异类, 一个叫作红丹丹的地方。 他们来了, 顶着寒暑,披着风霜;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来自大兴、丰台、平谷、朝阳; 大声笑着,紧紧牵着, 只为看一场电影, 尽管人家说他们“盲”。 电影开了场。 黑暗中, 一粒火种, 被那熟悉的声音点亮。 黑白幽冥, 美丑善恶, 天朗气清, 山高水长, 都被盲人心中那双慧眼, 看得真真切切, 亮亮堂堂。 上帝创造万物, 第六天造了亚当。 周六是个吉祥的日子, “心目影院”就定在这一天开张。 每当忙碌了一周的人们, 开始享受悠闲的假日, 一场100分钟的电影, 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中, 为盲人送去五彩的辉光。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得这一颗丹丹的红心, 不倦地辉耀了四个春秋, 1500多个晨星闪烁,残月迷茫。 那是 一条用情感编织的纽带, 一座用语言架起的桥梁。 那是 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 多么欢乐无忧的时光。 仁爱如电火, 感恩是琼浆。 寂静的小院 这一天热闹异常。 荧幕上熟悉的明星, 舞台上活跃的骄子, 纷纷踏破门槛, 来到这奉献的温床。 电视、广播; 外企、学堂; 名人、雅士; 平民、老乡; 五行八作, 工农学商; 美、德、韩、日; 京、沪、台、港; 黑人、白人, 8岁,65岁, 涓涓细流汇成了志愿者的大江。 这是一个普通的团队, 一个平凡的故事。 笑脸的后面, 也有凡人的彷徨。 他们坚持, 他们不忍, 不忍, 一个群体, 和另一个群体, 永远隔着那堵无形的墙。 咬着牙, 噙着泪, 抛开委屈, 直面现实, 勇敢地冲向那堵墙! 哪怕撞不倒它, 也要 撞出一道缝, 打开一扇窗! 胜利从来 属于不屈的勇士。 喜悦和欣慰, 终于写到了他们脸上。 这是人欲横流的俗世, 一个神奇的童话; 这是世风日下的背景里, 一点玫瑰色的希望。 2009/9/6晚改定 张宝林,高级编辑,兼职教授。1947年出生,河北省安新县人。在北京、上海读小学、中学。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安徽凤台县工作7年。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年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市场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二版主编、中国物资报社长兼总编辑、华夏时报社长兼总编辑。2002年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主任。2003年至2008年任中国残联理事兼研究室主任。2008年任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著有《偶谈集》、《勿忘国耻》、《生存记忆》、《高汾与高集》等。主编《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作者|苏京平,“红丹丹中心”理事长(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主持人,北京新闻台副台长。曾获中国广播主持一等奖、十佳主持人奖、金话筒金奖、银奖) 想当初,有人为了成为阿炳式的盲人艺术家,不惜人为的自我烟熏火燎,直至双目失明,从此背水一战,不止于声,置死地而后生,终身追求声音的纯粹,登攀音响的巅峰。如此这般,是为“熏目为瞽”。君不见古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大小小的青铜面具,双目突起,犹如“望远镜”,目光炯炯。有人猜测,这是“外星人”,也有人推断为“瞽人”独特的生命图腾。上“鼓”而下“目”,其势“金鼓齐鸣”,其阵“一目了然”。以“目光”为人生信仰,何其神圣。当然现代文明已无须自残。人们更多地是视其为放大了的志愿者精神,是强化了的“瞽人”意识。 “红丹丹中心”的《心目影院》就犹如一座“三星堆”,盲人朋友怀揣“双筒望远镜”,汇聚于此。“影院”南墙悬挂着一幅大字标语,“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这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语,凝聚了多少视障人殷切的期望,也为云聚于此的众多明眼人规划出发展自我、壮大事业的低调门坎、别样人生。的确,盲人最想知道的,也往往是健全人最易忽视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竟成“常态”。呜呼,举手之劳,我们何乐而不为? 身为《心目影院》视觉讲述的诸位,首当其冲的当为“学习”,主动、积极、认真刻苦、饶有兴致地向盲人学习,感同身受,身体力行,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学起。盲人超强的听觉能力,来自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最实际的判断选择,最有效的安全保障,最可靠的人际交往,最大程度和限度的有所作为。视障听众往往具有特殊的语言、音响辨识能力,先天失明的盲人更是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出各种音响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低估了这种本能、意识,往往是健全人在盲人回归社会、回归自我的路途上犯下的第一类障碍性低级错误。失误从无知开始。 诚如视障人所言,“闭上双眼,我们就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试想,“瞽人”何尝不知失明之苦,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的去冒险?或许此举恰似梵高之割耳、普希金之决斗,追求的就是一种片面的深刻。把这种缺点还原到优点的位置,缺点就成了特点。有了这种特点,就有了艺术之灵感,有了科学之真、伦理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爱;有了工匠精神之所在,各种非遗之传承。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学习崇高、学习自尊、学习新残疾人观、学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众所周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百分之七十来自视觉,百分之三十来自听觉,当然,其间还有触觉、味觉等。事实上,盲人是在以缺失百分之七十的视觉信息为前提的弱势状态下参与信息社会的信息竞争的。“残中之残”的劣势,狭隘、局限、脆弱、封闭、自卑的心态,往往又阻隔着视障人参与信息竞争的勇气与力量。这样的社会发展问题,绝非一厢情愿的同情、怜悯、安慰、恩赐、施舍,乃至作秀所能解决。“残健同行,回归社会,共享生命”的平等、自由的新残疾人价值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心目影院”的应运而生也就势在必行了。 “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这句话中的“我”是公民、纳税人,“你”的助盲行动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我”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红丹丹中心”十年寒窗,力排众议,坚守助盲阵地,闯出有独家特色的助残之路,为的就是这种境界的实现。“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任红丹丹首席讲述人的大伟面对盲人电影听众,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这种有声的、即兴的、互动的、耳语的、线性的口语表达,因其绘声绘色、身历其境、惟妙惟肖而使受众认为“看景不如听景”,“说的比唱的还好呀”。大伟者,新时代之“瞽人”也。 是的,残疾人用自己的生命争取了人类机体的健全进化。绝大多数的健全人在各自生命的某一阶段,都会因年龄、体质、疾病等因素而无可避免地“致残”。“致残”成为生命个体的悲壮一幕,善待残疾就是善待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 作为“广播人”,我还想借此机会向所有视障听友致谢。因为你们是广播节目最积极、最忠诚、最稳定、最具认同感的听众群,是最可信赖的支持者与合作者。广播节目以“听”为独家优势,广播也就是一种盲人艺术,一种“熏目为瞽”的状态。盲人听众对广播节目中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具有最质朴、最中肯的评判权。与盲人朋友交流,是提高我们节目质量的一条捷径。 在我们的心目中,盲人“看”电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残健同行,回归社会,平等自由,共享生命,我们永远是朋友。